欢迎访问平顶山党史网!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繁體
抗日战争时期的平顶山

       抗日战争时期的平顶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从此,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平顶山军民同仇敌忾,开展了许多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进行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战斗,涌现了许多名标青史的民族英雄。

平顶山各地在日军侵占前主要是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各级中共党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日军侵占后,主要同日、伪、顽军进行武装斗争,消灭敌人,发展壮大党的力量。河南战役后,八路军豫西抗日先谴支队、新四军五师黄霖兵团、河南人民抗日军先后进入平顶山地区,建立抗日政权,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统战工作和倒地运动,同反动势力进行英勇斗争。1937年10月,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派中共党员王象乾到临汝、鲁山组织抗日武装。王象乾经过几个月的秘密活动,在临汝、鲁山两地秘密串联抗日力量2000余人。1938年1月,雷鸣到豫西接替王象乾的工作,以《解放日报》、《行都日报》记者的身份,开展活动。他在临汝县各中学广泛接触学生,动员青年学生胡克慎等10余人到延安“抗大”学习。在鲁山通过上层统战关系,为王复初取得了民运指导员的合法身份。王复初按照雷鸣的指示,以建立“民运工作团”的名义,把一大批爱国进步青年组织起来,又通过各种渠道联合各界进步人士,培养骨干,积极活动,先后建立了鲁山县抗日后援会、鲁山县妇女救国会、鲁山县回民救国会等群众抗日组织,迅速在鲁山城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8月,雷鸣调竹沟新四军留守处工作,在延安“抗大”学习的王象乾又被派回临汝、鲁山、郏县一带,开展党的工作。王象乾在鲁山以林承蔚、王复初等人办的抗日救护训练班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在训练班学员中积极开展党的秘密工作,至1939年2月,先后发展刘仁明等16人为中共党员。1938年秋至次年2月,登封县的中共党员张金良、耿五群等8人,先后来到鲁山县城的中国中学学习,并成立了中国中学党支部,开展党的活动。

为了坚持中原抗战,加强党对中原敌后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结束后,1938年11月,刘少奇奉中央命令,从延安南下去河南确山竹沟镇,主持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工作。南下途中,于1938年12月在八路军渑池兵站停留,代表中原局主持召开了豫西各地委(中心县委)主要领导参加的“渑池会议”。会上,刘少奇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了沦陷区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对豫西地下党的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积极组织武装力量,准备日军侵占豫西时,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大力发展党的力量,注意在农民中发展党员;自上而下地建立各县党的组织;根据中央指示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中共河南省委,建立豫西、豫南两个省委,将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开办党员干部训练班、培养党员干部;继续向各抗日根据地输送干部和青年。“渑池会议”结束后,中共豫西省委作出了“豫西地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和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加强统战工作,积极组织武装,大力发展党组织,注意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开办训练班,训练党员和干部,准备日军侵占豫西时,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同时决定建立中共临汝地委。

1939年2月下旬,豫西省委刘子久派何启光到临汝筹建地方党的组织。何启光与王朝栋、杜善行取得联系,并在临汝县城中共地下党员杜善行家中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临汝地委和中共临汝县委,地委工作范围是临汝、鲁山、郏县、伊阳、嵩县、宝丰等6县,何启光任地委书记,贺崇升任副书记,同时建立了中共临汝县委,何启光兼任县委书记。何启光在中共临汝地委、县委成立会议上,详细介绍了建立中共临汝地委对豫西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意义,并确定了当时的任务是坚决贯彻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和“渑池会议”精神,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将一切抗日爱国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发展壮大抗日救亡力量,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抗日武装,掀起抗日斗争高潮。

临汝地委成立后,迅即开展工作。地委书记何启光到郏县开辟新的工作范围,4月成立中共郏县工作委员会,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交通副官王炜任工委书记。地委副书记贺崇升、地委委员王象乾到鲁山,开展党的工作,并与中国中学党支部接上关系,在抗日救护训练班成立了中共鲁山县工作委员会,王象乾任工委书记。

中共临汝县委在临汝地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方面的抗日力量,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何启光在庙下、临汝镇一带做政界和教育界的统战工作,团结了不少爱国人士。县委积极、慎重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展临汝县国民党团管区少校部员杨福堂为中共特别党员,在国民党部队中开展抗日工作和情报收集工作,组织秘密抗日武装。1939年上半年,临汝县委先后在县城、庙下、焦村、留王店、半扎街等地,发展党员40余人,并在半扎街、庙下街、留王店、焦村建立了4个党支部,在汝阳中学、棉校、李湾村建立了3个党小组。为了提高党员的素质,临汝地委和临汝县委还先后举办多期党员培训班,讲授党的基本知识、抗日斗争形势、统一战线和游击战争等内容,培训了临汝及地委管辖的其他县的党员干部。

鲁山共产党的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后,王象乾等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经王复初与国民党县政府交涉,在县城东北比较偏僻的梁洼镇开办八德民校,王象乾、贺崇升被聘为“教师”。该校以传授文化知识课为掩护,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讲解政策、民众运动、游击战术等,一时成为鲁山党组织的活动中心。鲁山县工委重视建立基层组织,积极发展党员,至1939年6月中旬,先后建立了城关、城东、城西、城南、城北5个总支,下辖7个支部。8月,根据鲁山县党组织已有很大发展的状况,临汝地委决定鲁山县工委改组为鲁山县委,刘仁明任县委书记,到1940年,鲁山县已发展党员70多人。鲁山县委针对国民党地方当局向农民摊派“出官车”(出牛车为国民党军队运送军用物资)等苦差以及地方实力派的强权统治的状况,指示西马楼党支部领导当地农民采用合法的手段、灵活的方式,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官车斗争,迫使地方当局妥协,斗争取得胜利,打击了地方实力派,维护了农民利益。

郏县的抗日救亡活动,在复杂的环境下艰难地开展。进步人士郭文煊订阅10多份《新华日报》张贴在街头阅报栏中,向民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外上学的张汉杰等进步青年利用暑假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排练文艺节目,到城乡演出,宣传抗日;共产党员王永泉组织动员多名青年到陕北学习,为革命输送人才;在郏县民治中学,共产党员张奎光等人以教师身份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发展进步学生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共郏县工委成立后,在临汝地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党员,1939年5月发展于宗源为党员,并于6月接替王炜任工委书记。郏县工委通过成立同情小组,组建“读书会”,创办“七七刊”等方式,组织党员、进步青年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向青年灌输革命思想,宣传抗日救国,揭露国民党腐败等。王永泉还在郏县西北部郏、临、禹交界一带开展统战工作,筹建抗日武装,准备开展武装斗争。1940年6月郏县共产党员吴凤翔带领助手在开封刺杀侵华日军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佐、日军驻北平部队赴开封视察团团长瑞田、日军开封宪兵队长腾井治、日军吉田部队参谋长山本及一卫士等五人,震惊中外,7个国家的报纸予以报道,赞誉吴凤翔为“大无畏的民族英雄”。1940年1月,宝丰籍共产党员陶士党受中共豫中地委指派回宝丰从事地下活动。3月,成立了中共肖王庄中心支部———宝丰境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陶士党任书记。他带领党员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教唱抗日歌曲,组织青年练习打靶,极大地振奋了村民的抗日精神。1933年在省立临汝初中加入共产党、一二·九运动后从开封返回宝丰的刘继光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在家乡前营村组织知识青年成立“文昌社”和“青年学医小组”,以研究医术为名,相互传阅《毛泽东自传》、《朱德自传》和鲁迅著作,启发青年觉悟,宣传抗日救国真理。

叶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很好开展。1938年3月,中共豫南特委(1937年12月豫鄂边省委改为豫南特委)宣传部长李子健回到叶县,恢复建立中共叶县县委,崔慎三任县委书记。县委利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叶县东、南、西部农村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深入农村召开积极分子会议,进行组织发展工作,同时对原有的党组织进行整顿,先后建立了后崔、段庄、龙泉、老鸦四个区委,并在县城以青年学生和进步教师为主要对象,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昆阳中学党支部。县委按照国共合作精神同国民党县党部先后召开了两次两党联席会议,商讨抗日救亡的宣传、组织和武装斗争等问题,建立了叶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叶县文化、教育、社团等部门成立很多适应抗战形势的组织,其中由共产党负责的叶县青年抗战工作团(简称青抗团)在共产党员王泽民、胡明正的领导下,依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青抗团章程,除在县城开展救亡宣传外,还在龙泉、段庄等乡镇设立十余个分团,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青抗团各地分团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出墙报、黑板报,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成立民众识字学校,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事迹,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青抗团借助叶县县委成功的统战工作,各乡团负责人均被委任为当地自卫联防队队长或政训员,掌握基层抗日武装;利用党的关系,集中党员手中的枪支,在龙泉开设“游击训练班”,对掌握的地方武装进行训练;组织学校歌咏队和话剧团到各联防队进行演出,提高战士的抗战热情。同年6月,鉴于崔慎三的特殊情况(崔慎三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又是叶县国民兵团司令崔冠卿的亲属),改做统战和掌握武装工作,由王泽民任叶县县委书记。武汉沦陷后,中共豫中特工委(1938年夏成立,叶县由豫南特委改属豫中特工委领导)决定,改变党组织发展和活动的方式,保护革命的有生力量。叶县县委贯彻上级“掌握武装”的指示,通过对叶县国民兵团司令崔冠卿的统战工作,使崔慎三取得了叶县国民兵团副司令的职务。此后,老共产党员陈继尧当上了邮亭镇长,段语禅当上了国民兵团司令部参谋等。县委还根据工作需要,在“宛属抗敌自卫团”第四团(驻叶县辛店)第二营建立了营工委,在齐贤王建立了区委,以昆阳中学为重点组建了城镇工委,领导教育、文化、卫生等系统的抗日活动,还鼓励近三十名青年学生奔向延安。这样,叶县县委在组织宣传抗日救亡活动中,革命力量得到不断壮大,党不仅控制了一定数量的地方团队,而且建立起了近百支枪的秘密武装,革命斗争在得到群众支持的同时,还得到地方实力派的掩护;至1939年11月全县已有5个区委、2个工委、2个中心支部,党员250多人。

在舞钢,1938年1月,经中共豫南特委批准,重建中共舞阳县委。6月,县委以舞钢境内的武功为中心建立了舞南区委,区委的主要工作是发展壮大党的组织,组建抗日武装。同年秋,区委派两名区委委员打入国民党舞阳县辛集大队开展革命活动,争取过来一支500多人枪的队伍。10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舞南区委又划分为舞东南、西南两个区委。区委以抗日救国青年会的名义,在枣林、八台、武功等地成立了农民夜校、剧团、读书会等组织团体,团结进步青年,宣传抗日主张,启发人民群众的斗争觉悟。近千名青年参加了抗日青年救国会,党组织从中培养吸收了100多名积极分子入党。1939年冬到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制造军事磨擦的规模不断扩大,国统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遭到残酷迫害。为保存革命实力,中共中央指示国统区的党组织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反对急性和暴露”。上级党组织决定河南党的地方领导干部撤离到根据地。在此情况下,平顶山各地已经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一部分撤往豫皖苏边区,一部分撤往延安,不能撤离的,采取自谋职业的办法就地隐蔽起来。1940年1月,临汝地委书记何启光等人奉调去豫皖苏根据地工作,省委派王子平(又名王舟平)任临鲁地委(王到职后,临汝地委改称临鲁地委)书记兼鲁山县委书记。王子平以鲁山梁洼为驻地,经常到鲁山城乡及嵩县、临汝、伊阳等地巡回指导工作。至1941年2月,鲁山形势日益恶化,活动十分困难,王子平离开鲁山去临汝,6月底,按照省委指示撤离临汝。

同年10月,叶县县委书记王泽民等主要领导撤离叶县,同时成立叶县地下县委,负责叶县党的工作。1940年冬,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率其总部及第十三军移驻叶县,豫西警备司令部等机构也先后迁来。他们大肆破坏人民的抗日运动,疯狂搜查中共地下组织成员,叶县地下县委遭到破坏,地下县委主要负责人、部分党员及大批进步人士、爱国青年被捕。1942年秋,在叶县基层党组织坚持斗争的段永健、李子建等5人撤退到延安。郏县党组织1941年6月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这样,平顶山境内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基本停止。1942年,面对“水、旱、蝗、汤”四大灾害,平顶山人民又为生存展开斗争。4月,叶县全县公立中小学教师要求改善生活待遇,进行了为期8天的罢课斗争,迫使县当局改善了公教人员的待遇。同年秋,临汝全县13个乡8万余饥饿农民手执镢头、钯子、铁锨,高举旱死的禾苗冲进县府,要求减免粮款,县政府被迫答复减免征购粮食,并对受灾农民实行救济。1944年4月中旬,日军为挽救其入侵南洋的孤军,调集9万多兵力,首先从河南发动了打通平汉、粤汉两条铁路干线,连接从中国东北通往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为战略目标的豫湘桂战役。河南战场上,由于国民党长期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和观战、避战的反动政策,其40万军队一触即溃,37天失城38座,河南大部分地区沦为敌手。此时平顶山地区的郏县于5月3日、临汝于5月4日、宝丰于5月6日、鲁山于5月7日、舞钢于5月10日、叶县于6月5日相继被日军侵占。

平顶山地区沦陷后,日军实行“三光”政策,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制造了叶县辛店柿园村惨案、临汝县城仓巷街余家大院盐库惨案、宝丰观音堂大屠杀、舞钢朱兰店惨案、血洗临汝焦村等血淋淋的惨案。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侵占平顶山地区期间,造成人民群众直接伤亡1万余人,间接伤亡20余万人;烧毁房屋1万余间;宰杀牲畜2万余头;损失生产工具10万余件。

面对日军的暴行,一方面,广大人民怀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自发组织起来,奋起抗击日军。另一方面,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平顶山地区,带领军民同日伪顽进行了顽强的武装斗争,开辟了大片抗日根据地,沉重打击了日伪及地方土顽的统治,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热情不断高涨,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1944年5月22日,郏县安良小寨村民组织武装人员同日军发生交战,打响了郏县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此后,赵庄、土地庙、薛高村等村群众,采取多种形式,灵活主动,打击进村骚扰、抢劫的日军。宝丰任寨村民打日寇、鲁山常大京一家抗日伪、临汝大峪农民勇斗日军等等。各县民众临危不惧,自发抗日,不胜枚举。在平顶山人民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各县共产党人纷纷挺身而出,建立抗日武装进行抗日:郏县吴凤翔收拢当地游击武装,成立“豫西抗日剿匪军”,抗击日伪军,取得多次战斗的胜利;叶县陈继尧领导的抗日武装,武定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王文卿领导的常村抗日游击队,段语禅领导的段庄抗日游击队,沈祥甫领导的沈湾抗日游击队,董锡之、张联芳领导的龙泉抗日游击队采取游击战等作战方式,主动出击,打击日伪军,不断扩大活动区域,壮大武装力量,同时做好统战工作,取得了国民党地方武装番号,争得武器和给养等等,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为了人民利益奋不顾身的高尚品质。

河南战役后,中共中央根据全国抗日战争的大局和河南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地做出向河南敌后发展的战略决策。八路军、新四军和河南人民抗日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布署,相继挺进敌后,开始了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其中,在平顶山地区,八路军和河南人民抗日军就创建了临汝大峪店和郏北两个抗日根据地,面积约达350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人。新四军创建了包括叶县、舞钢在内的豫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9月,中共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调集部队和地方干部1700余人,组成以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又称皮徐支队),强渡黄河,进入豫西地区。皮徐支队一路经过武装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等活动,于10月到达临汝大峪店,并把大峪店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支队首先加强地方政权建设,11月中旬,中共临汝县委、临汝县抗日县政府和临汝县抗日独立团在大峪店成立,党峰任县委书记兼抗日县政府县长(1945年4月后,封中斌任书记,林野平任县长)。临汝县委、县抗日县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临汝县抗日县政府施政纲领》、《临汝县抗日县政府训令》,教育和动员群众不要向日本鬼子和伪军兑粮、兑款、出人、出物;先后成立了大峪店、和沟两个区级抗日政权,建立了20多个大行政村;发动群众捐献粮食、布匹,支援部队作战;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协助支队在路泉村建立起“八路军路泉战地医院”,在敖子坪村建立保证军需的“八路军供给处”。皮徐支队在根据地地方抗日武装及人民的支持下,开展了英勇顽强的武装斗争,先后粉碎日军的几次“大扫荡”,打垮了顽匪杨香亭、席子猷,严惩了叛匪梁小舟、梁叙臣。从1944年9月到1945年日本投降,进行过30多次战斗,歼灭日、伪、匪5000多人。大峪店周围也形成了一块拥有156平方公里面积,1万余人口的临汝抗日根据地。

为了加强豫西的武装抗日斗争,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河南人民抗日军,由戴季英任区党委书记、军区和人民抗日军政委,王树声任军区、人民抗日军司令员。继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后,又先后派出五支部队进入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1945年2月,戴季英、王树声率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机关人员及河南人民抗日军三、四支队到达登封的白栗坪,与皮徐支队会合,后移住临汝大峪店,统一领导和指挥党在豫西的抗日斗争。1945年5月,为了在临汝县汝河以南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同时也为三、四、六支队寻找活动地区,王树声等带领第三、第四两个抗日支队离开大峪店,先后到蟒川乡的娘庙村、寄料乡的李店村,并在这里成立了两个临汝县抗日县政府。后考虑到这里地域狭小,国民党军经常出入,不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避免国共两军摩擦,撤销了这两个县政府,部队主力撤回到大峪店,继续巩固和扩大以临汝、登封为中心的嵩山抗日根据地。1945年6月,王树声、戴季英率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机关和河南人民抗日军三、六支队和一支队一部挺进鲁山西部山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当时,鲁山西部山区是国民党实力派的天下。人民抗日军进入鲁山境内后,二郎庙、赵村一带的土顽政权人员闻风逃匿。军区、区党委等领导机关进驻二郎庙,并于6月中旬成立中共鲁西县委、鲁西抗日民主政府,三支队九团政委李庆柳兼县委书记,刘雪棠任县长。稍后,又派出干部建立了二郎庙、赵村两个区级民主政权。一支队在解放土门(国民党鲁山县政府驻地)及瓦屋后,在瓦屋成立了中共鲁山县委、鲁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及瓦屋区民主政府,孔祥祯任县长,张金良任县委副书记。鲁西县委、县政府和鲁山县委、县政府成立后,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发动群众进行倒地运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后因国民党反动派视伏牛山区为其势力范围,加紧围攻人民抗日军,军区、区党委机关及人民抗日军分三批先后撤出伏牛山区。6月底,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决定,以六支队为基础开辟六专区,在禹县的神后土成立第六地委、六专署、六军分区,支队司令员刘昌毅兼任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张力雄兼任军分区政委并地委书记,孔祥祯任专员。六专区下辖临登县、禹郏县,临登县委书记孟庆彦,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先后为封中斌、林野平;禹郏县委书记张立治,县长张清杰。任务是以神后土镇为立足点,以刘山为依托,逐步向西、向南发展,开辟临、郏、宝、襄等地区。1945年7月中旬,六支队在粉碎了日伪纠集六县重兵对神后土的疯狂扫荡后,六专区党政军及禹郏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由神后土迁到郏县曹沟,领导郏县人民开展抗日斗争。8、9月间,六支队以三十七团为主力,在郏北人民及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发动了解放郏北的战役,相继攻克了岩郭、高垌(国民党郏县政府驻地)、黄道、寺街、谒主沟等伪顽据点,曾一度兵临郏县城下,郏县北部之敌尽扫,有力打击了郏县日伪顽反动势力,郏北根据地也由初期禹郏边界一带地区,发展为北至神后土,东到蓝河,南临城郊,西至青杨庙、吕村、林村,约200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总人口达4万人左右,成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禹郏县委还建立了安良、黄道区政权及村级政权,开展抗日宣传、筹粮筹款等活动,进行了倒地运动,加深了当地群众对党和人民军队的认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1945年3月,在禹县鸿畅参加抗日的宝丰人曹子俊加入共产党,4月,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四支队司令员张才千委任曹子俊为宝丰抗日独立团团长兼宝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曹子俊带领禹、郏地方武装,配合四支队与日伪作战多次。同年7月,张才千派曹子俊回宝丰开展活动,并派禹县籍的共产党员傅武兴到宝丰高皇庙小学教书,以公开的合法身份为掩护,发展地方武装。

在八路军和河南人民抗日军开辟包括平顶山地区北部和西部大片区域在内的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同时,新四军五师黄霖兵团也在开辟了豫南抗日根据地后,开始了开辟包括平顶山地区南部和东部区域在内的豫中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以实现与豫西八路军联手“绾毂中原”的战略意图。1944年7月,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遵照党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组成以黄霖为司令的1000余人的豫南游击兵团,向河南敌后挺进。经过多次战斗,豫南游击兵团打开了平汉铁路两侧的抗日局面,开辟了以确山孤山冲为中心的豫南抗日根据地。豫南游击兵团在战斗中得到发展壮大后,更名为河南挺进兵团。1944年11月,挺进兵团以一部分兵力巩固豫南抗日根据地,黄霖率领一部兵力向豫中山查岈山地区挺进,以打通与豫西八路军的联系。经过大小数十次战斗,河南挺进兵团开辟了以山查岈山为中心,包括遂(平)、西(平)、舞(阳)、叶(县)、方(城)、郾(城)等县在内的豫中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豫中工委和豫中游击兵团。新四军进入豫中后,与叶县、舞阳等地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进行联系,并对其进行了改编,成立了叶舞支队、叶县挺进总队等。叶、舞地方武装配合豫中游击兵团,不断对日伪军发起进攻,拔掉了舞钢境内母猪峡、尹集两个伪军大据点,在叶县境内消灭了张湾、沈寨、神沟庙等地之敌。1945年6月,黄霖带挺进二团和叶舞支队护送新四军五师参谋长刘少卿去延安,在豫西抗日根据地短暂停留后,刘少卿去延安,黄霖率挺进二团回山查岈山,叶舞支队被编入河南军区第三支队到登封进行集训。这标志着新四军五师打通了与豫西八路军和冀鲁豫八路军的联系。7月,河南军区命令以三支队为先遣队,火速插向豫中,实现中共中央提出的“绾毂中原”的战略意图。叶舞支队随三支队先头部队七团急行军穿过郏县,直扑叶县,在姚孟寨,消灭日军一支运输车队,在叶县西南瓦店营,消灭河北民军乔明礼部一个营。在武装斗争中,叶县地方武装得到发展壮大,叶舞支队近1000人,叶县独立团(由叶县挺进总队改编)达1200余人。7月,在叶舞支队协助下,建立了叶县抗日民主政府,刘雪棠任县长,恢复了中共叶县县委,淳运堂兼任县委书记。叶舞支队、叶县独立团以大队为单位组成武装工作队,深入到龙泉东、龙泉西、段庄、坟台、廉村、辛店7个区建立了基层政权。之后,叶舞支队、叶县独立团随三支队南下。在叶县中共组织、县民主政府建立的同时,豫中工委也在舞阳武功(今属舞钢)建立中共舞阳县委和舞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不久迁尹集街办公),苗保泰任县委书记兼县长。8月,陈先瑞三支队主力到达豫中后,与豫中游击兵团会合,建立了豫中地委、专署和军分区。9月,部队攻克泌阳县象河关,消灭泌阳县保安团,军分区组建了叶(县)、舞(阳)、方(城)、泌(阳)指挥部,建立了叶舞方泌联合县政府,武振庭兼任县长。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著名的南下支队为开展湘鄂赣等地的抗日斗争,1944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派王震、王首道等率兵挺进华南,建立抗日根据地。部队组成后,定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1945年1月初,南下支队进入河南,一路遭到伪军的袭击和骚扰,途经临汝县的圪土达街,宝丰县的观音堂、黑虎庙和上下屯,鲁山的煤窑咀、李窑、朱庄、黄沟等地,并在鲁山县城郊一带,遭到日伪军的层层围堵,南下支队经过与日伪军激烈交战,重创敌人,通过鲁山。途经叶县常村时,同王文卿游击队接上关系,王震司令员送游击队机枪一挺,游击队也为南下支队购买急需的电台电池、医药和其他通讯设备等,并接受了支队三名伤员,负责掩护疗伤。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急于抢战胜利果实,八路军、新四军在平顶山地区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为了避免内战,顾全大局,在临汝、郏县、鲁山等地的八路军,叶县、舞钢等地的新四军及县、区地方干部1945年10月开始撤离,南下桐柏山地区,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会合。面对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平顶山各地党组织隐蔽起来,党的活动也基本中断。